close

根據法國公共衛生監督協會(Institutefor 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)對全球H1N1新流感死亡病例的研究調查發現,超過25%的死亡病患中有肥胖、糖尿病等新陳代謝疾病。意即肥胖可能是病患死亡的幫兇。

這一個外電在經過媒體報導之後,我國要不要考慮將「胖子」調整新流感疫苗優先接種族群?對此,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局長郭旭崧直接回應,目前「全世界都不會這樣做」。會這樣說的理由,客氣的說法是因為國內「胖子不多」,加上「這種做法有傷自尊心」,到時民眾認為自己不胖不要打,每個人都要算一遍BMI「也麻煩」。

小叮嚀:

目前政府規定新流感疫苗優先接種對象,共分為12大類:

一、  醫療及防疫相關人員

二、  孕婦

三、  1~6歲之學齡前兒童

四、  7歲以上重大傷病

五、  7~12歲國小學童

六、  13~15歲國中生

七、  16~18歲高中生

八、  19~24歲族群

九、  25歲以上患有心肺血管疾病、肝腎及糖尿病等疾病的高危險族群

十、  25~49歲健康成年人

十一、 50~64歲健康成年人

十二、 65歲以上長者。

為什麼會扯到「自尊心」問題呢?活在社會主流價值過度渲染「瘦身美」的年代裏,肥胖被貼上懶惰、貪吃負面標籤,讓人忽略多數體重過重者其實樂觀進取。

肥胖雖然是早已存在的一種代謝失衡狀態,但是以前對肥胖原因的研究並不多,近五年來,由於減肥的熱潮,帶動相關的研究,各種脂肪細胞相關的荷爾蒙陸續被發現。大家所關心造成肥胖的原因,簡單的講,就是吃進去身體裏的熱量超過所需要的,多餘的熱量變成脂肪儲存起來,所以造成肥胖。

為什麼有人吃不胖(像電視冠軍裏的大胃王,看起來還嫌瘦弱)?有些人卻抱怨喝水也會胖?

影響熱量攝取與消耗的因素,可大分為「後天環境因素」與「先天問題」。「後天環境因素」包括生活型態、飲食習慣、精神及醫療各方面,而肥胖通常是「先天不足、後天失調」兩種因素交互存在。

1986年Stunkard研究,找了540位被領養的成年人,生父母代表「先天基因問題」,養父母代表「後天環境因素」,結果發現被領養的人體型與生父母相關性很高,與養父母則比較不一樣。這個結果證明肥胖其實是先天因素居多,我們不會因為一個人的高矮而替她們貼上負面標籤,對於胖瘦也應該抱著一樣的看法。

「我胖嗎?」從醫學的角度來看,體重是否正常的認定自有一套行之有年的標準-那就是BMI指數(身體質量指數)。

BMI指數的計算方式如下:體重(公斤)除以身高(公尺)的平方。數值在19.8~24.2屬理想體重範圍,如果超出這個範圍,無論過高或是過低,健康都有可能拉警報。

雖然肥胖無罪,但是畢竟健康而長壽是我們共同希望的狀態。在臨床上,肥胖已被證實與許多疾病的發生有密切關係,例如:血脂肪過高,可能會引起心血管疾病;尿酸過高可能引起痛風;血壓過高可能引起心室肥大,造成心臟衰竭;糖份代謝異常引發糖尿病;還有月經失調、不孕、睡眠時呼吸終止 、膝關節炎、下背痛甚至是部份癌症,如今的新流感致死率,只是為肥胖相關病症又添一樁而已。

身為一個專業醫師,還是希望大家都能關心注意自己的健康,運動與飲食調整是不二良方,必要時則可借助醫療輔助,逐漸調整體質在一個比較健康的狀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uangtie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